规避敌方攻击的核心在于充分了解敌方战术意图并提前部署防御措施。通过侦察手段获取敌方兵力分布、行军路线及防御薄弱点是首要步骤。利用斥候单位或空中侦察(如无人机)可快速掌握战场动态,为后续战术调整提供依据。地形分析同样重要,优先选择森林、山地等具有天然掩护效果的区域部署部队,减少暴露风险。保持部队机动性,避免长时间固定驻守同一位置,可有效降低被敌方锁定概率。

步兵单位适合在前线吸引火力,而装甲部队和远程火力(如炮兵)应隐蔽于后方或侧翼,形成梯次防御。空中力量需灵活运用,既可执行侦察任务,也能对敌方关键单位实施打击,分散其注意力。反坦克炮等防御性单位应部署在敌方装甲部队可能行进的路线上,提前构筑防线。注意兵种克制关系,例如使用防空单位应对敌方空军,避免因兵种劣势被动挨打。

资源与后勤管理直接影响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确保资源点(如油田、矿场)的安全采集,并在其周边布置防御工事,防止被敌方偷袭。运输线路需避开敌方活跃区域,必要时可建立备用路线。维修站和补给点的合理分布能快速恢复受损单位战斗力,避免因后勤中断导致防线崩溃。科技研发应优先提升防御类技术,如加固工事、反侦察设备等,从硬件层面增强规避能力。
通过虚假行军或佯攻迷惑敌方,迫使其分散兵力。利用游戏内的策略卡(如干扰射击破坏掩体)削弱敌方攻击效率。战斗中需频繁切换视角,观察敌方动向,及时后撤濒危单位或调整阵型。若敌方集中火力攻击某一区域,可主动放弃非关键据点,保存主力部队。战后分析敌方攻击模式,针对性优化防御策略,形成长期优势。

与盟友共享情报,联合布防或实施围点打援战术,可有效牵制敌方攻势。联盟科技中的防御加成(如士气提升、建筑加固)也应充分利用。在遭遇大规模进攻时,及时请求盟友支援或协同撤退,避免孤军陷入包围。长期稳定的联盟关系还能通过资源互助和联合演习,巩固整体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