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战机的重量直接影响其机动性和作战效率。减轻重量的核心在于优化装备配置与强化方向,需从战机类型特性、装备选择、技术值分配及实战调整四个维度系统规划。轻型战机如孢子A404等机型本身设计强调机动性,但不当的装备负载会显著削弱这一优势。合理减重需优先分析战机定位,对空作战型应保留基础火力同时削减冗余装甲,而对舰型则需平衡攻击模块与动力系统的权重。

AC-10型战机通用装甲虽提供基础防护,但通过技术值调整可降低结构强化等级,转而依赖闪避属性弥补防御缺口。动力系统中ENA-30型矢量引擎的强化优先级应高于武器系统,缩短往复飞行时间能间接减少战场滞留带来的能量消耗。武器模块方面,十字MK1-AG-335D机载格斗火炮的冷却强化优于伤害提升,通过提高攻击频率而非单发负载来实现输出优化。

技术值分配需遵循功能集约化原则。孢子A404等机型建议将70%技术值投入动力系统的锁定与闪避属性,剩余30%分配给武器系统的冷却缩减。轰炸机型刺鳐则需保留至少40%技术值用于鱼雷策略强化,避免因过度减重导致攻城能力崩坏。所有减重操作必须确保战机服役上限不跌破基础值的90%,否则将触发系统惩罚机制。
实战检验阶段需通过封锁基地等低强度任务验证减重效果。重量减轻5%-8%的轻型战机应表现出曲率速度提升12%-15%,但防空命中率下降需通过编队中的制空战机弥补。定期回收战损数据并微调装甲比例,维持重量与生存能力的动态平衡。南十字星等载机舰的指挥系统加成可部分抵消减重带来的命中惩罚,这类协同效应应纳入整体减重方案评估。

每次蓝图研究后重新计算战机推重比,当新增模块导致巡航速度低于3000时应启动减载程序。联合生产线生产的非主力航母可提供临时搭载平台,用于测试极端减重配置的战场适应性。最终理想状态是使轻型战机重量稳定在标准值的92%-95%区间,既保留基础作战功能,又最大化机动优势。